姓氏新闻

试谈洪氏远祖共工氏

时间:2014-12-25 19:54:14   作者:洪树勋   来源:华夏洪氏总会   阅读:3723   评论:0
内容摘要:洪氏远祖共工氏,元和《姓纂》:“共工氏之后,本姓共,后改姓为洪氏”。《容斋随笔·共工氏》:“洪氏出于此(共工氏),本曰“共”……后又推本水德之绪加水于左而为洪”、共工氏系伏羲氏时期,黄帝与炎帝之间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姓族(共工非官名,上古时期部落只设酋长,未封官),是个姓族,非一个...

洪氏远祖共工氏,元和《姓纂》:“共工氏之后,本姓共,后改姓为洪氏”。《容斋随t·共工氏》:“洪氏出于此(共工氏),本曰“共”……后又推本水德之绪加水于左而为洪”、共工氏系伏羲氏时期,黄帝与炎帝之间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姓族(共工非官名,上古时期部落只设酋长,未见封官),是个姓族,非一个人,名讳失传。共工氏非神农氏之后(作者翻阅不少洪氏族谱都说共工氏是神农氏之后,因此奉神农氏为始祖,错也。)从不少历史传说和名著经典看:1,《淮南子·天文训》载:“昔者共工与颛颙争为帝,与祝融战,怒而不触周之山”;2,帝喾时作乱,和重黎战了一场,重黎不能取胜,共工氏后败于重黎之弟吴回;3,《左传··  子》:“黄帝炎帝五代所名臣,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社预云:“共工氏以诸侯伯有九洲者,在神农氏之前,太昊之后,并受水瑞以水名”;4,宋文惠公《容斋文集》:“叔父常平墓志云:昔伏羲氏既衰,共工氏以水纪伯九域,共氏其后也”。上述论断和传说都说在神农氏之前,太昊之后,尧时已被称“四凶”。然共工氏在历史上并未扬名,主要是他多次和黄帝,帝喾,颛颙,尧、舜发生战争,同时又屡屡战败,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原则而被隐匿名姓。然毛泽东主席称赞他是一位伟大的胜利者,我想就应该是中华共祖之一,历史偏向应予以推翻。共工氏因不配合舜帝治水,曾被尧下令流放幽州,故省略一个“工“字为共氏,历史上有战国时秦国之大将共敖,以彪炳军功被立为临江王。共氏在今甘肃益川之北建立共县,对此有不少人把益川之共县认为是周姬和在今河南辉县建立的共伯国,年号共和,即共城县亦称共县。然共氏的共县应早于姬和的共城县六、七百年,被春秋战国时的卫国所倂,而共县为周姬昌所倂,因此时期不同,创建人也不同,不 能混为一谈。

共工氏长期生活在渭水两岸,该地常年洪水泛滥,人民性命财产惨遭淹没,他们为了保障族人的安全和生活的安定,自觉组织领导族众起来和洪水作斗争,经历千百年的拼搏他们积累了治洪水的丰富经验,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民众称他们为“水神”、“水官”、“水师”。改洪氏的是治水之共工的一部分,还有改其他姓氏,而“治理百工”之共垂即改姓为“”,故非全部共氏都改洪,这也应该分别清楚。

传至东汉时,共氏之裔共普(其父共勋)为长乐从官史(长乐为东宫名,今陕西长安市),时外戚与宦官斗争尖锐,此起彼落,更迭操纵朝政。东汉灵帝时,窦太后临朝,以父窦武为大将军,陈蕃为太傅辅政,宦官曹节更加横暴不满,蠢蠢欲动,时外戚乃相议除之。结果事泄遭害,大捕党人入狱,禁锢五属,史称“后党锢”。先祖共普屈于曹节和五官史朱琯的淫威,参与宦官行动,事后痛定思痛,遂弃封侯食邑率族于建宁元年至嘉平五年之间(168176)远避汉中益川(即益水,今陕西泽县北部),从此摆脱外戚和宦官之争(据《资治通鉴》),益川距首都洛阳一千多里,可隐名埋姓,静观天下之变,共普感于水德,乃添水于左,易“共”为“洪”。《洪氏大族谱·洪氏源考》载:“……共普,灵帝时避祸益水为洪,即公元168年,改洪至现在约1800多年……”。洪氏在益川安居乐业了半个世纪,自汉献帝建安20年(191年),曹操军攻汉中后,有48年陷入战场。际此三国大乱之波及汉中,先祖乃弃益川,于建安末迁敦煌,另一支迁皖南歙县。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段之党河下游,属于温带沙漠气候,族众在此繁衍生息,渡过了五百多年安定生活,蔚成敦煌望族,故我洪氏以发祥地敦煌为郡望。

传至25世时,河西为“安史之乱”所波及,与之相邻敦煌已岌岌可危,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吐蕃又入寇劫略河西,陇右之地,并侵入长安,虽被郭子仪击退,然反复无常,大唐边境开始呈显不稳。洪氏之离开敦煌南迁安徽,江苏,江西,时间大约在八世纪中后末期,即河西之受吐蕃蹂躏的时代。然最早离开敦煌是21世纪洪瑀,迁莆田,其孙圭字大丁,唐天宝五年进士,知潮州刺史,率眷迁潮州,为洪氏最早入潮之始祖。25世洪昺、洪昱迁安徽,江苏、江西。南宋末洪皓公之子孙迁居福建闽南之南安,晋江、同安、惠安、石狮、安溪、金门等地和广东(洪秀全天王之宗支)。从此洪氏开始分布在全国各地!




声明:龚氏宗亲网独家内容无授权禁止转载,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转载,如需撤稿请于站点顶部留言。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