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闲来无事上网查阅古志,见明嘉靖《泰和县志》,因谱载吾族根源于此,遂有好奇之心,逐字细读之。
在《泰和县志重修例义十条》一文示读者:“志乘之弊有二,一杂採民间谱谍,一泛据后裔呈状。江右(江右即江西)风俗好胄(胄即帽子),认显达祖宗或捏科名官阀,甚至造作诰勅,如萧郭诸谱所传黎邱之鬼,偃师之技,不直考古者一笑也,兹志悉加删除,其科目遵照通志及李唐二志所有者,存之新志于千百年后劈空增入,从何取信?不敢附和滥登其官阀也。”
读完此文,吾即有“疑解沉来”之势,回想数年查史翻志,试图对明朝前列祖宗仕朝官职讨片言之证,一来以驳“攀附”、“造假”之嫌,二来框定其生活的时间地点。查史求证之人不止我一人,但始终未找到诸如“龚坚、龚选、龚忠、龚愈、龚谊”等等这些谱上身份显赫之先人。我等均知历朝职官府出府志、县出县志,府县之志几乎出自《永乐大典》,而查史料知明朝编修《永乐大典》朝野上下共动用2169人、全书22877卷成书11095册,到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仅剩800册,而现今尚存约400册。
史料不全是家谱与国史难以互证的主要原因,但是“风俗好胄,认显达祖宗或捏科名官阀,甚至造作诰勅”应该也是原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