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源研究

共工传说

时间:2017-08-02 10:30:59   作者:龚国忠   来源:龚氏网   阅读:6697   评论:0
内容摘要:共工氏传说五溪蛮首之洪江苗,又名雄溪苗,雄溪蛮,疑为共工直系部落,汉人以苗族的共工部落临水而居,故名洪江,该地名因族名而得。众所周知,与建立西周王朝的姬姓先民互为婚姻的姜姓部族,史前时期就已活动于我国西北地区,而共工氏又相传为这一族姓中具有代表性的著......

共工氏传说


五溪蛮首之洪江苗,又名雄溪苗,雄溪蛮,疑为共工直系部落,汉人以苗族的共工部落临水而居,故名洪江,该地名因族名而得。


众所周知,与建立西周王朝的姬姓先民互为婚姻的姜姓部族,史前时期就已活动于我国西北地区,而共工氏又相传为这一族姓中具有代表性的著名部落之一。因而,探究共工部落的活动范围、中心区域之所在,对于弄清我国上古氏族社会的面貌不无裨益。

炎帝氏族子裔,分封立氏,别为二部:红蛇部祝融,居钟山;黑蛇部共工,居不周山,今河南、山西、陕西的边界一带即河华地区。不周山位于祁连山尾(六盘山西侧)是一座三面环山,东面有一谷口故名不周山。二部分别司天司地(司,掌管负责)。 
《汉书•律历志》引古老的《世经》,其中古帝排列的次序为太昊氏(伏羲氏)、共工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帝(金天氏)、颛顼帝(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等。《古今人物表》则列为帝宓羲氏(伏羲氏)、女娲氏、共工氏、容成氏等。共工氏列在神农氏之前,可见这个氏族形成之早。按图腾分,黄帝是黄龙氏,炎帝是赤龙氏,共工是黑龙氏。黑龙在夏商周陶器、青铜器上为蜿蜒瘦曲的穷曲纹,所以《归藏•房筮》说:“共工,人面蛇身,朱发。” 中国境内发现的共工氏图徽图像很多。 
《山海经•海内经》说:“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此世序虽不足信,但说明共工氏属于西戎羌族,与炎帝同族。《山海经》:炎帝、炎居(即 “柱”,)、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后土、信、夸父,共九代。说明共工为炎帝后裔并曾身为炎帝。(节并是两个山节,炎帝冠为椎形,节并取自两山节并列的形象。“柱”为一个椎形,“节并”有了发展,金文中有“节并”。) 
共工是炎帝族骨干,在族内始终处于霸权地位。自伏羲、女娲之后王霸于伏羲神农氏之间。炎黄联盟分裂后,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共工肩负着复兴炎帝氏族文化的使命,继续领导炎帝部落联盟,与黄帝的继承者的颛顼、帝喾、尧、舜、禹等作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与颛顼争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又叫昆仑山,即祁连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曰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高诱注《厚道训》说:“共工以水行霸于伏牺、神农间者也;非尧时共工也。” 此时的共工氏首领帝江,称涅(涅为共工自立的天表之地名涅丘)。因为古部落名与部落首领名相同,所以三皇五帝各代都有共工。当时共工氏处于优势,善于筑坝蓄水,然后决堤淹敌,使洪水泛滥成灾。斗争激烈而残酷,时间也漫长,又“与高辛(颛顼的后代帝喾)争帝”。(《淮南子•原道训》)又“与祝融(也是颛顼之后)战”。(司马贞《补三皇本纪》)黄帝族为了战胜共工氏造成的水患,于是有女娲炼石补天(筑堤坝挡水),鲧偷息壤(用土堵水)的传说。这场漫长的斗争,使双方都损失惨重,直到禹疏水道,才彻底战胜水患。共工氏于4200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现在的辽宁省)以后,共工氏中有部分加入黄帝部落,如共工氏的后裔四岳的伯夷,尧舜便利用他们熟识水性,让他们参加治水,并称水官为共工。至颛顼时官职共工改为司徒。
共工氏后分为共氏和工氏两个双胞族。 
共工氏后裔遍及中国大部直到美洲,共工氏分化为工方、邛方、珙方、虹方、江方、方、湟方、(上工下口) 方、共方、土方(工方之子后土句龙氏之裔又名吉方)等部族和国家。大部分成为羌、藏、汉族;一部分成为彝、土家、苗、布依、侗、傣、壮等族。
工部落在商代称为(上工下口) 方(邛方),后来有一部分人在河北唐县建立虹国,后被东夷族的嬴姓(伯益的后代)所取代,改为江国。原来的虹国便南迁至现在的安徽泗县,后又被徐夷所并。一部分人西迁,融入彝族;一部分人迁至山东荷泽市,仍立邛国,西周时被曹国所并。 
(上工下口)实为工,吉方是 方、土方的讹变,是后土、句龙纳入黄帝氏族的别称。句町是句芒、句龙之后裔,帝江、帝鸿是共工氏族的杰出领袖。方是共方之先,是由共工向共方的过渡。僰人是共工后裔。
共国,商代时在甘肃泛川县北,周与春秋时在辉县共头山(又叫共山)下。周夷王时,卫厘侯吞并了北邻的共国,委任太子余为共伯。(太子余死后,由弟弟和为共伯,即周朝共和摄政的共和,也就是卫武公。共地收归卫公室所有。平王时,卫武公因功由侯爵晋级为公爵。) 
共工氏之后有共氏,春秋时楚大夫共雍、鲁大夫共刘、郑大夫共仲、晋大夫共赐、共华都是共氏的后人。
商末,部分姜姓共人由辉县东迁至丘,与偃姓舒人共建舒国,周初迁到今安徽潜山县北四十五公里的龙潭街,公元前574年后为楚所灭。后代为氏(按,一般说法是“共”氏为避难加“龙”为(见《元和姓纂》)、《通志•族略》)这是以末为本)。部分姓加入西方蛮人部落。南迁的部分融入壮族、傣族。雍正四年,廷彩在苏禄(菲律宾)经商,被苏禄国王派为中国大使,他的子孙成为菲律宾国人。
    共氏在东汉灵帝时,灵帝的从官共普为避十常侍之乱,“惧祸及己,乃从父偕亡,改姓洪”。推本水德之绪,所以加水于左而为洪氏。有的为避祸也改为氏,这是姜姓氏的另一个来源。
    汉洪曩祖的儿子浦庐,一作葛卢,起兵佐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县侯,庐让封给弟弟文,自己南渡江,家于句容,为吴中的葛氏,这是江南葛姓的来源,与北方的葛姓(赢姓)不同根。
    共工氏的儿子(或说炎帝十一世孙)句龙(《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这位后土的正名叫句龙。)为后土(任颛顼的土正官,主管土地社稷,就是平整土地、疏导河流。他立下大功,被后人尊为社神,迷信称为土神)他的后裔遂为后氏。《礼记.祭法》中:“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在此处即将后土视为人名,《礼记》:「社,后土也,使民祀焉」,并疏「后土,即社神也」,又说明了后土为一神名。《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处则将后土认为是官名,且为五官之一,并由句龙担任。句龙的图徽即勾状卷曲之龙。
    句龙为后土,所以他的部落叫土方(商代在石家庄以北,其北是下危和危方,其西南为翳徒戎)。土方与工方为同族,常联合侵扰商境,职卜辞:“土方征于我东鄙,二邑;工方亦侵我西鄙田。” 后裔遂为土氏
    句龙的后代又分为句龙氏、勾龙氏(句、勾相通)、句氏、勾氏。
    宋朝时因避宋高宗赵构嫌名,勾氏或加金旁为钩氏,如钩光祖;或加草头为苟(芶)氏,职苟(芶)谌;或加丝旁为絇氏,如絇纺;或恢复复姓为勾龙氏,如勾龙渊;或为句氏,如句思。
    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后代有噎氏。
    相柳(又作相繇)为共工之臣。相本是原始社会看管山林之称(相字从目从木)。相部落也是以蛇为图腾,相柳是九个部落的酋长。相在河南安阳市西四十五里处,隋在此设相县。相柳被禹杀后,后代为相(xiàng)氏,汉代改为向氏。川鄂湘黔一带向姓为大姓。相柳死后,相人西迁到湘江流域,又称襄人(湘江、襄阳源于相人所居),春秋时为楚国臣民。后又迁到川黔一带。因与蜒族杂居,而被称为獽族、獽蜒。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稷)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山海经》此处所谓之“炎帝”,也称“稷”。即公元前5000年以后那位神农氏。神农氏,最先称烈山氏。到了公元前4500年前后,其后继者共工,在今河南灵宝一带,开发桑园。这一时期,丝织业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各部落纷纷抢滩植桑,发展蚕桑业。后来,共工氏所开发的这块桑田,即是史上所称的“空桑”、“桑台”或“扶桑”。
    《国语•楚语上》曰:“共工氏之伯九有(《祭法》作‘九州’)也”下公序本引韦昭注:“共工氏,伯者,在戏、农之间。”
      早在五代时期,洪江就是汉人对该地的正式称呼,并可以在典籍中找到。当年的洪江就是湘西唯一的草市,用于交易的地方!雄溪是洪江区的别称,来源于苗语,水经注称巫水为雄溪,历史典载亦有熊溪、洪溪之称谓。巫水,又称洪江、雄溪,洪江人称小河。巫水发源于湘桂交界处的八百里大南山,向北从洪江市区汇入沅讧,全长240余公里是沅江的第三大支流,巫水的名称不仅古老,而且多次更改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载,巫水,作为水名,最早见于南北朝舆图上,并有洪江雄溪竹丹江等多个名称唐朝时定名巫水,南宋时改名洪江溪,清朝地图上改标洪江,民国因之,解放后地图上改标巫水。巫水洪江雄溪,都有水势浩大的含义代表洪江人民的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洪江人历史上多用"雄溪"为事和物命名,视为古雅如雄溪书院雄溪女中雄溪大桥雄溪旅社雄溪五泉等等。巫水在洪江境内,从带子街至犁头嘴,长12公里,为洪江第二大河,洪江人习惯上称其为小河。沿巫水流域的城步、绥宁、会同、洪江都属于雄溪蛮地域。
       共工氏发明阴阳之术,因而巫字从“工”,故而又称“巫术”。其居住地经常起名“巫”,古代是崇高的祭师职业所在地。共工部落不仅沿沅江逆流而上,流落到怀化市洪江区、会同、邵阳绥宁、洞口、城步,也流落到全国各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临水而居、将所居住地的山、水、村寨取名洪江、巫水,以对祖先共工氏进行纪念。比如贵州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洪江村、江西宜春洪江乡、安徽省固镇县境内的汾洪江(汾洪江发源于今河南开封东的上集贤村,向东南流入淮河。)、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西横街附近的洪江、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333省道 附近的刘洪江庄 、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林建路 附近的任洪江屯、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020乡道 附近的洪江、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市的洪江岸村、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210县道 附近的乌洪江、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洪江村、广东省吴川市长岐镇洪江村、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洪江村等等。
       黄帝领导的本是西戎族的一支,该部落称为有熊氏。黄帝取得整个华夏族的领导权后,炎帝的后裔不服者甚众,最厉害的权力斗争之一发生在黄帝的孙子颛顼时代,当时有一个炎帝的西戎族后裔叫做共工氏,这个共工氏被称为水神。共工氏反对颛顼,但是被颛顼镇压了,流放幽州变成北狄。后来共工氏『怒触不周山』,导致了中国今天西高东低的地势,这当然是神话,但正说明了黄、炎二系在华夏族内部的斗争之激烈。西戎,是构成华夏族的最重要的一支和最强大的一支,西戎系统长期在华夏族中占有主体地位,包括夏朝、商朝、周朝、秦朝、唐朝等等、等等。
       唐朝时期建制巫州龙标,五代再次入蛮,称为叙州,洪江在北宋时期属于南江十六州的叙州。
       比洪江苗更早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民族是瑶族和僚人。黔东南地区、城步、绥宁、怀化南三县的会同、靖州、通道,与洪江一样属于巫州龙标县境内,当时的县地域很大。龙标县包括三个民族部落:共工氏的苗族、熟獠(瑶、仡佬)和后来的侗。侗族形成一个统一民族,杨再思功不可没!
      瑶族是五溪地区真正的土著民族,雪峰山脉、南岭山脉最多。
      瑶族受到汉族和洪江苗影响很大,生活在五溪的瑶族唐朝以前还是刀耕火种的畲田,从宋朝以后逐步放弃了刀耕火种。南岭山脉的瑶族一直是刀耕火种。
      广东清远连州连南瑶族有三兄弟分家的故事,元朝蒙古人压迫,三兄弟带领三队人马离开洪江,一支去了溆浦的龙潭,一支去了江西,一支去了广东。相约500年后在洪江相聚。
      我以前上班有很多清元的瑶族,他们挺好的,不看身分证不知他们是瑶族。
      汉族本来是含有白种人血统的西北族群。比苗人更加古老的獾人不一样是黄头发吗?在商代还挖出了很多白种人的骨头呢,当代挖出来的楼兰美女呢?典型的高加索民族!现在西北的羌人与共工部落也是很接近的。戎是指西北方民族,九州之戎就是共工部落遗留下来的,共工部落跟皇帝部落同族同根,但是不同联盟,共工部落是炎帝部落联盟的。在古代,蛮与戎是不同的,蛮指南蛮,戎指西北方民族,与北方之狄有关系。来到五溪之地的戎只有炎帝西北部落共工部落属于戎。共工部落属于炎帝的西北部落,在黄河上游与皇帝部落的大禹作战时战败,一说被发配到河北的北京附近的幽州,随后在2000年前举族南迁欢兜部落的三苗国。
       远古时代,三苗部落建立“三苗国”。与欢兜部落相处融洽。尧帝晚年,欢兜部落推荐共工继承尧位。尧任共工为工师。舜帝摄政时,欢兜部落及共工被舜冠以“凶族”罪名流放三苗国。三苗部落与尧子丹朱反叛失败,欢兜族南迁,融入“蛮夷”。舜帝执政时,三苗部落瓦解,大部分迁往湖南西南山区。后演为荆蛮、苗族。
       如果真有共工这个部落,那么邛方、共方、共国这些古方国与全国叫洪江的地方可能是他的后裔,这是有证据的合理推测。
       苗这个词,他们自叫猫(mao),用川话读。元代叫他们猫。百苗之说,是中原人对他们的叫法。就好像以前蛮,他们叫自己蛮吗?苗这个族群,有来自东方的夷,古中原的移民,有西北的共工部落、九州之戎、古羌人,还有唐代的乌蛮等部落。
       黄猫头是《溪蛮丛笑》对五溪巫水流域金黄色头发、蓝眼睛的一部分苗族的称呼,他们来至于西北之戎的共工部落。与之相对应的是麻阳的竖目人,其后裔今已找不到了,我认为与梅山蛮有关系,限于篇幅,今后再学习研究。       我发现发红的毛发这种人在洪江、会同、绥宁、城步等巫水流域好多 ,特别是生下来不久的那种细毛朵,在我洪江那边也是跟我这样发红的毛发,金黄的胡子不少,我以前还以为自己身体不好,胡子都是金黄的,开始还比较自卑,好像营养不良一样。通过学习,使我明白了共工氏,九州西戎民族,有五分之一白种人血统,出现返祖现象非常非常正常。 
       共工,是炎帝与祝融的子孙,与颛顼敌对的共工,属于华夏族内部的东夷系统或南蛮系统的西北部落。他的臣民的族系与他的祖先祝融的臣民的族系不同,与华夏族同源。
  尧,五帝之一,属于西戎族,或属于华夏族内部的西戎系统。他的臣民属于华夏族。
  舜,五帝之一,属于东夷族,或属于华夏族内部的东夷系统。他的臣民属于华夏族。
  善卷,是蚩尤的后裔,与舜同时代的善卷属于未融入华夏族的南蛮族。他的臣民属于未融入华夏族的南蛮族。
  灌兜,蚩尤与善卷的后裔灌兜属于未融入华夏族的南蛮族。他的臣民属于未融入华夏族的南蛮族。
  上古时代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部族主要有三个:
  西戎,是构成华夏族的最重要的一支和最强大的一支,西戎系统长期在华夏族中占有主体地位。
  东夷,是构成华夏族的另个重要和强大的一支,东夷系统数度在华夏族中占有领导地位。
  南蛮,有多种证据表明南蛮与东夷具有强烈的血缘与文化联系,但是没有经过最终确定。南蛮系统对早期华夏族的血统成分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上古时代其他在中国生活的部族,对上古中国民族的融合没有起到大的作用,但是也有小量的作用。
  上古时代,是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这次主要是西戎族与东夷族、南蛮族融合为华夏族。
  华夏族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他不是一个纯种的血统民族而是一个典型的混血民族,而且他在更多情况下除了自视为华夏而与四裔有别以外,实在也再找不出他与四裔在血统上的较大区别,因此华夏族的概念与其说是一个血缘概念,还不如说是一个文化概念。也即,华夏族是一个文化民族,而不是单纯的血缘民族。这个概念的含义在于:如果对华夏文化有认同感与归属感,尊崇华夏的礼仪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那么无论本来的血统如何,都可以是华夏族;如果不认为自己是华夏文化,不尊崇华夏的礼仪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那么就算祖先是华夏,也可以退为蛮夷。也即古人说的『进而为夏,退而为夷』,这就意味着华夏人如果退而认同蛮夷的文化,那么就蜕变成蛮夷,而蛮夷如果认同华夏的文化,那么就演进为华夏。华夏和蛮夷的区别首先就不是血统的区别,而是文化的区别。

先秦和随后的史料中关于“华”变成“夷”的记载颇多。举其要者由“华”变成“夷”:
  《史记.五帝本纪》有云:“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嵩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驩兜,三苗的族属历来多有争议,但是共工和鲧的族属,则多认为是华夏族,共工和鲧原为华夏族,后来因为共工和鲧及其部分后人因为战争失败的缘故(流,殛)僻处于于四方,不和中原诸夏相往来,弃华夏礼仪不用,习用诸夷之文化,由“华”变成“夷”。
  《史记.匈奴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桀崩,其子淳维妻其众妾,遁于被野,随畜转徙,号荤育,逮周日盛,曰 猃狁   。”
  《魏书.序纪》云:“后魏之先,出自黄帝,黄帝之子曰昌意,昌意少子,受封北国,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以北,广漠之野,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为拓,谓后谓跋,故以为氏(拓拔氏)。”

龚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目前它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在4000多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姓既没有第二个源头,也没有外姓人氏加入,可以说,姓人氏是一个一脉相传,血统单纯的大家族,所有姓的中国人,不管身居何处,他们都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 
据史料记载,姓是一个以祖先的官职和名字组成的一个姓氏,而姓的鼻祖,就是黄帝时期掌管水土的大臣共工氏。 
文史研究员 尹斌庸:姓是上古时代共工氏的后代,共工是黄帝的一个管治水的一个官,所以这个共工的后代有一支人,因为共工是管治水的吗,就把他这共字加了三点水,就成了洪字,洪水的洪,所以有一支人姓了洪,也是共工的后代,另外还有一支人,他的祖先是共工的儿子叫句龙,句龙的后代人为了避仇,因为有人讲他们有罪,他们为了避仇,他把这个共字上面加了个龙。上面一个龙,下面一个共,成为一个字,现在我们的姓,就是这样来的,所以说共工的后代,实际上有两支,一支姓洪,一支姓 

姓人氏早期主要在今天的河北、辽宁境内繁衍,但很快就发展繁衍到河南、山东、江苏和山西等地,其中因山东、河南、江苏这些地方在当时比较适宜人群居住与生存,所以,在这些地区的姓人氏发展繁衍的比较快,以致在春秋末期,这些地区就成为姓人氏的主要聚居地和发展中心。 

秦汉时期,这些地区的姓人氏继续发展壮大,并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历史上许多有名的姓人氏也都在这一时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由此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姓人氏已发展到全国的很多地区。 

自汉代开始,发源于北方并在北方形成族大人众的姓人氏,就逐渐从北方迁到了南方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并在这些地方形成了新的发展繁衍中心,从而使姓人氏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了发展和播迁。 姓后裔:这个族谱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根据族谱记载,我们这里的姓始祖是毓汉。我们姓的这个来历,就是从汉武帝(刘彻)时期开始,我们的祖籍是广东韶州人,由于毓汉始祖受王命入川做官,经过三年,任期满了以后,就告老还乡,路经四川渠县家嘴这个地方,突然暴病身亡,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安贞,一个叫安吉,就买了一块张家的土地,把他父亲葬在这个地方,因此,他的儿子就在此创业守墓,就在这个地方,到现在已经有69代人了,我们家沟现在有250多户人家,有人口1500多口人,全都姓 姓自古多贤士,如西汉时的泰山太守舍和光禄大夫胜,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后来王莽篡权,要拜他们为上卿,他们因不齿王莽所为而辞官隐居,最后竟绝食而死,以谢汉室。 清朝时期的龚自珍,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1838年冬天,林则徐动身前往广州查禁鸦片时,自珍曾要求一起南下,为禁烟效力,后来虽未成行,但他在写给林则徐的信中表示,坚决支持禁烟主张,并提出了制止白银外流,严惩鸦片贩卖者和制造者等建议,1839年,自珍被迫辞官,但仍十分关心时事,当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毁鸦片并积极进行抗击侵略者武装进攻的时候,他还特意写了一封信,提出对敌作战的策略,与此同时,自珍还在很多文章中深刻揭露了清王朝封建制度的种种弊端,并指出社会变革的风暴就要来临了,所以当时他的很多新思想、新观点也影响了很多有识之士。 据记载,唐朝的时候,姓人氏已经分布在北方的很多地区,并形成了大户人家,到了宋朝的时候,姓在福建的莆田、宁德和泉州等地,就已经是一个族大人众的姓氏了,有资料表明,到了明末清初时期,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姓人氏已经繁衍到全国各个地区。 提示: 姓起源于上古黄帝时期。 姓的始祖是共工氏。 历史上的姓名人有   自珍等。


声明:龚氏宗亲网独家内容无授权禁止转载,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转载,如需撤稿请于站点顶部留言。

上一篇: 家谱的起源
下一篇:再说家谱
相关评论
龚氏研究院